每年高考一到一鼎盈,家长群里就热闹起来。
往年还能聊聊作文题,假装自己是文化人,这两年倒好,上来就直奔主题:
数学!
也难怪,作文那点发挥空间,说穿了就是喝口鸡汤的事儿,你写不写“春江花月夜”,人生该咋走还咋走。
但是数学不一样,那是真能把人拉开一大截。
几道压轴题往那儿一放,会就是会,不会就是不会,半点含糊不得。
天赋和努力的差距,明明白白写在答题卡上。
为啥大家都怕数学?
因为数学考试,不是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的,它就是要把人分出三六九等。3:5:2的结构摆得清清楚楚——45分送分题,75分中档题,30分拔高题。
听着挺公平,其实就是场赤裸裸的淘汰赛。
最惨的是那些“第一梯队的倒霉蛋”。
平时考试也就四五十分,最多六七十分撑死了。他们瞅着那些所谓的中档题,眼睛都直了,心里头直嘀咕:这叫中档?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“高档”的题!
没办法,只能捡点基础分,剩下的全看老天爷脸色。
对这些学生来说,努力基本没啥用,就算刷一千道题,碰到新题该懵还是懵。
数学对他们而言,简直就是心理阴影面积测量学。
再往上点,就是中档生和普通优生的地盘,分数大概在七八十分到一百二十分之间。
这批人,才是真正的卷王集中营。
思维能力差不了多少,拼的就是熟练度、心态,还有那“考场手速”。有人卷子写得干净利落,踩着点交卷都绰绰有余;有人到最后一题还在翻草稿纸,手心全是汗,笔都快握不住了。
说句扎心的,在这儿,天赋真不算啥稀罕物,投入多少才是真格的。
你多刷五套卷子一鼎盈,别人多背二十个模板,最后分数就能差出一截。
再往上,就是学霸层了。
能稳定在120分以上的,要么脑子天生就带点数学滤镜,看题一眼就能看透;要么就是一半天赋一半自律,两样都不缺。
毕竟压轴题不是背几个题型就能搞定的,逻辑链条只要断了一环,整个题就废了。
所谓的“天赋”,到这儿才真正显露出威力。
那天赋和努力,到底谁说了算?
要是非得排个顺序,我认同一句话:先拼天赋,再看努力。
天赋就像张入场券。
有人扫一眼题目,立马就能明白骨架是啥;有人看半天,还是不知道怎么把已知条件变成方程。你可以努力,但努力也得有跑道才行。没天赋的学生,做题就像爬楼梯,每上一层都喘得不行;有天赋的学生呢,跟坐电梯似的,直达十八楼,还一脸轻松。
不过,也别忙着喊“努力没用”。
在同一个思维水平里,努力才是决定分差的关键。
就说那批七八十分到一百分的学生,天赋都差不多,谁更熟练,谁考试时更冷静,谁能用技巧省点时间,谁就能多拿个十几二十分。
这个层次的学生,努力能带来的提升,肉眼都能看见。
说白了,天赋决定你的天花板有多高,努力决定你能不能碰到那天花板。
大多数人都卡在中档,真正拦着他们的不是智商,是耐力、方法,还有心态。
数学的四个层次,也决定了家长的不同心态。
我在家长群里观察过,孩子数学在哪个层次,家长说话的调调都不一样。
第一层,四五十分的孩子家长。
群里最安静的就是他们,表面上看着挺佛系,其实心里早就乱成一锅粥了。别人讨论函数、导数的时候,他们就等着一句话:今年数学难度会不会降点?
第二层,七八十分到一百分的孩子家长。
这些家长最爱买辅导书、报补习班,总觉得再加把劲,孩子就能逆袭。挂在嘴边的话就是:差一点,再加把劲就行。
第三层,一百分到一百二十分的孩子家长。
看着挺淡定,其实心里焦虑着呢。就怕孩子考场失常,被别人超了过去。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他们发的:“考场稳定最重要。”
第四层,学霸家长。
直接转发些鸡汤文,说什么“成绩不重要,孩子健康最关键”。可心里头盘算得比谁都细,压轴题能多拿几分,孩子就能往清北再冲一冲。
所以,别把数学当成“全靠天赋”的冷酷裁判。
对大多数学生来说,它还是最值得努力的学科。只是努力得讲究方法,不能一股脑扎进题海。真正拉开差距的,是熟练度、心态,还有临场的逻辑能力。
要是你家孩子常年就考四五十分,就别幻想靠补习一下子逆袭了。现实就是,数学不是魔术,变不出奇迹。精力该分到其他学科上,数学保住基础分就行。
把有限的力气用在能提分的地方,比盯着那些高不可攀的难题明智多了。
如果孩子处在中等层,那才是补习和努力最有意义的阶段。重点就在中档题的反复练习,做到眼熟、手熟,心里不慌。别迷信那些解题的奇技淫巧,稳扎稳打才是正经事。
考试时少犯点低级错误,比学会一道压轴题有用多了。
至于优生和学霸层,就别整天跟孩子说“努力就够了”。
天赋就在那儿摆着,遇到难题突破不了,也别逼着孩子。能稳定在120分左右已经很厉害了,偶尔能在压轴题上多拿几分,那是惊喜,不是常态。
说到底,教育是残酷的,数学更是。
它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孩子的思维方式,也照出家长的焦虑。天赋当然重要,但努力仍然是多数孩子能抓住的东西。
别低估努力的意义,也别把努力的效果吹得太神。
我总觉得,真正聪明的家长,不是盯着孩子能不能考满分,而是能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的努力方向。数学难不难,得看你站在哪个层次看它。对有些人是噩梦,对另一些人来说,却是舞台。
与其纠结公不公平,不如接受差距存在,然后去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最佳解法。
你说呢?
正中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